芷江受降纪念坊
芷江受降纪念坊 湖南芷江受降纪念坊,是当时四万万中国人民用意志和血肉之躯筑起的抗战胜利凯旋门。1995年8月12日法国《欧洲时报》、1989年2月上海《旅游天地》将芷江受降坊称为中国“凯旋门”,为全世界六座著名凯旋门之一。(按建筑时序列,分别为: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作为中国抗战胜利和二战胜利的建筑物,称得上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座历史丰碑。芷江受降纪念坊,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罪恶满盈的日本侵略者最终走向灭亡的地狱之门,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 现在看到的这座驰名中外的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是1985年9月重新建成并对外开放的(原坊于文革期间被毁)。受降纪念坊朝东修建,意味着日本是从东向我国投降。受降纪念坊为四柱三拱门式建筑,保持了特有的民族建筑风格,显示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它高8.5米,宽10.64米,厚1.1米,青砖砌就,水泥为底,镶嵌明山石,正面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于右任、何应钦、孙科、杨化育等人的题词、题额。大家请细看,这座纪念坊为一“血”字造形,这其中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华民族取得全面胜利,是用3500万同胞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告诫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二是“血”字形石坊作为一座警世碑,时时警示我们不要忘记历史。题词人中的杨化育为何人?他所书写的“受降纪念坊”五字何以能和蒋介石的题额“震古烁今”并驾齐驱呢?这是因为芷江受降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为世人瞩目,不仅当时国内各大报刊作为头条新闻报道,国民党中央政府还曾计划将贵州、四川、湖南毗邻的31个县或25个县划为和平省或芷江省。在计划中,和平省的省府定于芷江,并把省城建成占地70平方千米的受降城,在城中划地90亩建受降公园,总计拨款286亿法郎,由原湖南省主席王东原和芷江县县长杨化育负责实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所拨专款未能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有强烈爱国心的杨化育先生毅然承当起修建受降纪念坊的重任,派人拆掉芷江城墙的砖头,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象征中国近代史上抗击外辱取得巨大胜利的纪念碑。芷江人民为了让后人记住杨化育先生的不朽功勋,才特别将其所书大字与蒋介石题额并驾齐驱。 纪念坊后面的上方题额“万古流芳”四字,是由当时湖南省主席王东原所题。其中的“流”字少了一点,这是因为这四字书法为老颜体,这种字体显得特别苍劲有力,象征抗战胜利的丰功伟业。但当地民间也有一种说法,说这是王东原故意写错的,寓意为希望中国从此不再遭受外患,流血少一点。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姑且不论,但它确实反映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挚愿望! “受降纪念坊记”的216字铭文,阐述了日本军国主义投降的历史背景。 中联为何应钦将军所题。何应钦于1945年8月19日来到芷江,他来的主要任务一是全权负责芷江受降,二是布置全国战区行政长官接受日本投降事宜。何应钦主持了芷江受降,感到是其平生最大的荣幸,写下了这副颇具文采的题联: 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 胜地倍生色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勒石独有千秋
芷江受降城建在七里桥舞水河畔。历史就是这样,从卢沟桥开始,到七里桥结束,都与“桥”联系起来,难道这里面蕴涵这一种神奇的东西吗?也许只有神通战争史的学者才能明了其中的奥秘。 “受降纪念坊”题联
背面 中门上端横额:蔚为国光
侧柱: 我武自维扬沧海依然归禹贡
芷江受降纪念坊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