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居--湖南红色游记 (李白烈士故居遗址。)
(李白烈士故居。)
(陈列馆前坪。) 星辰在线7月15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王希文 刘志峰 见习记者 姚碧姿 柳佳路)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革命征途;20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战斗生涯;21岁接触无线电,从才疏学浅的贫苦农民,到驾轻就熟运用汉字、英文,掌握电讯技术;革命胜利前夕历经敌人严刑拷打,始终不吐实情,严守党的机密;遭遇敌人迫害,年仅39岁……他就是中国无线电波之父、十大红色特工之一的李白烈士。
(故居厨房复原。)
(李白卧室复原。)
(李白父母早年开设的染坊。) 探访故居 曲曲折折里有烈士的故事 从长沙驱车120多公里一路上树木葱茏,山路蜿蜒崎岖。车行至半山腰的时候,路遇山路塌方,施工队正在清理道路上淤积的泥石。等待了数十分钟,山路才恢复通畅。烈日炎炎,伴着昆虫的啼鸣声,历经2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浏阳张坊镇白石村。 从大门进入,左侧是李白家的厨房、李白父母的房间及他儿时的住房,房间里摆放着老式的木质雕花床铺,布满补丁的粗布被褥,破旧的木质桌椅及衣柜。李白共有四兄妹,全家人就靠着一间半土屋和七分五里田过日子,全家人节衣缩食才得以让李白9岁去附近的小学读书。 穿过天井,映入眼帘的便是故居陈列馆正中央摆放着的李白铜像。馆内详尽的介绍了李白的生平事迹,还陈列着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和战友们用过的梭标、军号、马灯等。“‘两学一做’教育开展后,一些单位和学校都会组织来这里参观、学习,像国防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的学生几乎每年都会来这里。”随行的工作人员陈庚说。
(采访李白的堂弟李华光。)
(李白写给父亲的家书。) 数封家书遥寄思乡之情 在李白故居的展厅内,还展出了李白遥寄给父亲的几封家书。其中一封家书上写着“父亲大人,久未接到家信,内心实在牵挂……近来福体康健否?合家都好么?甚念……”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母及家乡的深情厚谊。 “李白在16岁的时候瞒着家人进入部队,只将他去参加革命的事情告诉了我的母亲,委托她代为照顾他的父母。此后的十多年间,他一直投身革命事业,碍于情报工作的隐秘性,再也没有回过家,只能靠家书跟父亲联系。”李白的堂弟李华光感慨的说,“李白每次寄信父亲的途中还要辗转多地,先转寄给叔叔李荣德,再由叔叔递给父亲。” “他13岁的时候就有成年人这么高了,他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当时周围的孩子都听他的话。”李华光就居住在离李白故居不远处,每当有游客到李白故居来参观,他都会赶来向游客们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他说,“李白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我们一家人都以他为荣。”
(电台重于生命。)
(李白一家三口在上海合影。)
(李白在上海工作住址。)
(战斗在敌人的心脏。)
(永不消逝的电波。)
(李白被捕后遭遇刑讯逼供的现场模拟。) 电台重于生命 战斗在敌人的心脏 1931年,红一方面军推荐李白参加无线电第二期学习班,并担任班长和支部委员。从此,李白的命运与党的无线电的情报事业紧紧牵系在一起。从事党的无线电通讯工作,时刻都如同走于刀刃之上,既要严防敌人的苛刻侦查,顶住敌人的严刑逼供,又肩负掩护党的革命事业的艰巨任务。 1934年10月,李白随中央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行军中上级配给他一匹马,他却专用来驮机器或军队的病号。在艰苦的环境下,李白总是对战友们说:“电台是全军几千人的千里眼,顺风耳,是与总部联络的主要通信工具,要视电台重于生命……” 1939年,组织上派青年纺织女工、优秀共产党员裘兰芳(后改名裘慧英)与李白假扮成夫妻住进上海蒲石路蒲石村(现长乐路339号弄)18号底楼,1940年秋,两人正式结为革命伴侣。 李白夫妇二人多次遭遇敌人的施刑逼供、威逼利诱都不为所动,严守党的秘密。他常常对妻子说:“党中央从延安发给上海的指示,就是靠我们这个电台收发的,我们要对党的工作负责,可不能随心所欲。每个信号都关联着党的事业。万一出了事,我们一定要严守党的机密。” 1948年12月31日,在发送非常重要的情报时,李白不幸被捕,连续逼供30多小时,前后用刑三十多种,李白依然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在1949年4月22日深夜,特务根据蒋介石“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的批令,将李白押到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这时,离上海解放仅20天。
(李白烈士永垂不朽。)
(不能忘却的纪念——中共隐蔽战线湘籍历史人物展览。图片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王希文/摄)
纪念地名片 李白故居,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坐西南向东北,土木结构,成正方形布局,屋面由小青瓦铺设而成,典型的四合院形式。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16间。2010年按原貌复原。 李白故居于2010年6月被浏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浏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被长沙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