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研学旅行需过“四关”
就以往一些地方试点的经验教训看,要全面有效推行研学旅行,还需过“四关”。 一是安全出行心理关。《意见》要求,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与家长签订协议书;学校采取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企业合作,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包括春游、秋游等在内的室外活动,成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奢望,原因固然众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近些年不少中小学生外出活动发生了严重的交通安全事故,导致学校、家长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对组织此类活动心有余悸。 全面推行研学旅行,如何在短期内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进而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工作,显然除了《意见》提出的相关确保安全措施外,还需更多深入的举措。 二是经费保障关。按照《意见》的要求,研学旅行所需经费要通过家长、政府、学校、社会等途径筹集。家长、社会途径不难理解,难的是地方政府和学校。 众所周知,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财政本来就很困难,保障教师工资和基本的日常教学开支已经很不容易,很难再拿出余钱来支持研学旅行这一额外开支;而对于中小学校来说,每学期的经费也是固定的,维持日常的教学等活动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也很难再拿出研学旅行的额外经费。 如何确保这两个途径的经费筹集不落空,不让研学旅行的费用最终都落到家长身上,无疑需要有关方面拿出更多的智慧。 三是资源协调保障关。研学旅行涉及的方面广、部门多,如协调不到位,很多活动难以广泛开展和有效开展,而这不是一所学校、一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地方基层政府所能解决的,而需要各级政府在这一工作上切实拿出诚意和精力,搞好相关协调和建设工作。 四是效果评价考核机制关。研学旅行不像课堂教学一样,可以通过试卷等测试来检验学习效果,由于这是一项新事物,没有现成的可以有效监控和考核的经验措施,如果不能及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不免让人担忧这样的教育到底能不能有效开展,或坚持多久,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形式上的素质教育?
无疑,这考验的是比出台研学旅行政策本身更具智慧的事情。
|